八百里秦川,麦浪金黄;一碗臊子面,酸辣滚烫。它从西周大地走来优股平台,带着“馂馀之礼”的庄重,也带着长安市井的吆喝,如今仍热气腾腾地端上陕西人的日常餐桌。
《周礼》记载,周人祭祖以面食为贡,祭毕分胙,肉汤浇面,同族共享,号“馂馀之礼”,这便是臊子面的雏形。唐代称“长命面”,宋设“臊子肉”专营,明清遍及关中。一碗面,串起十三朝兴衰,也端稳了陕西人的待客之道。
臊子面的“七字诀”里,“酸”排第一。关中冬小麦酿出的岐山香醋,历经三伏晒、冬月冻,酸而不涩,入汤即醒神;“辣”取自秦椒焙炒研磨的油泼辣子,红艳透亮,辣香绕梁;再以五花肉慢炒出“肉臊子”,胡萝卜、木耳、黄花菜、豆腐切丁作“素臊子”,红黄黑白绿五色齐全,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。臊子与醋、辣、高汤交融,汤色红亮,入口先是醋香冲顶,继而辣意升腾,最后肉鲜、菜甜、面香层层绽放,一碗下肚,额头微汗,通体舒泰。
展开剩余46%在陕西,臊子面是“喜面”,也是“寿面”。婚宴上,新娘亲手擀长面,寓意“百年好合”;孩子满月,长辈端来“长命面”,祝福健康成长。一碗面,串联起关中人的生老病死、悲欢离合,也串联起他乡游子的味蕾记忆。
如果说兵马俑让你看见大秦的雄姿,城墙让你触摸汉唐的呼吸,那么臊子面则让你“吃”到周礼的文雅、关中的豪爽。这个秋天,来陕西,嗅那缕跨越千年的酸辣香。
发布于:陕西省鑫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